他們以此紀念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立76周年,分製冰機出租別是從廣東、上海、雲南等地趕來的
  保育會成員觀支票借款看活動展板。
  昨日,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成員合影留念。 本組圖/重慶晨報mSATA記者 王海 攝
  他們是一群特殊的同學,因為特殊的年代和相似的經歷走到一起。76年過去了,當年的稚幼孩童已是古稀老人,可預防癌症須知不管被牽著、被扶著,他們也要相聚到一起。因為,他們是同學,更似手足。
  昨天是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(簡稱保育會)成立76周洗碗機年,100餘位曾在重慶的戰時兒童保育會庇護下長大的“孩子”相聚在一起,共同回憶起戰時的年代,講述塵封的記憶。
  “上清寺,我回來了”
  “上清寺,我回來了!”昨天一早,從雲南趕來的孫曉紅(65歲)來到上清寺,她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心中的思念。對孫曉紅來說,“上清寺”不僅僅是個地名,更是幾十年來埋藏心底的記憶和牽掛。
  今年,“重慶保育生聯誼會”在上清寺召開。“重慶保育生聯誼會”副理事長楊湘麟介紹,昨天,共有100餘位老人從廣州、上海、雲南等地趕來,都是在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的庇護下長大的。
  1988年,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。“從那以後,我們就開始慢慢尋找失散的同學。”楊湘麟說,大家相聚在一起有一個主題:“牢記祖國拯救恩,不忘同學患難情。”
  楊湘麟介紹,2003年“重慶保育生聯誼會”成立,在每年的3月10日,同學們都要聚一聚,至今已經11個年頭。2003年第一次聚會時,來了近500人。說到這,她眼裡流露出一閃而過的失落,“到今年,僅剩下100多人了,這是自然規律。”
  “重慶是第二故鄉”
  79歲的張莊宏老家在廣東。1938年下半年,抗戰烽火燃遍祖國大地,張莊宏的父親投筆從戎。不久後,廣州淪陷。
  張莊宏說,父親的老家在廣東新會縣,離珠海不遠,聽說香港設有戰時兒童保育院,母親就帶著兄弟三人從新會輾轉珠海、澳門到達香港。母親給人當縫衣工度日。但沒過多久,日本向英國宣戰,張莊宏隨香港的保育院遷到貴州桐梓,後來又遷到璧山。抗戰勝利後,張莊宏進入北碚第四育幼院。
  張莊宏說,保育院為孩子們開設了小學課程,還組織學生們唱歌。他記得,那時好多孩子生瘡、長虱子,老師們總是細心照顧。
  “這段童年記憶,我永生難忘。”後來,張莊宏考入育才中學,一直留在重慶,“重慶是我的第二故鄉。”
  “一生與孩子為伴”
  在楊湘麟的記憶里,最難忘育嬰院的大禮堂,兩排長長的高低床住滿了孩子,大家一起學習、一起生活,沒有姓名的男孩都姓華,而女孩則姓夏。
  從記事起,楊湘麟就生活在重慶市育嬰院直到長大,她一直珍藏著老師送的一張照片,那是一張孩子們的合影,楊湘麟是其中的一個。楊湘麟不敢想象,在那個年代,如果沒有育嬰院,自己會怎樣。
  “長大後,我決定留下來,我最瞭解孩子。”楊湘麟說,從師範學校畢業後,她回到了自己曾生活的地方,也就是現在的重慶市兒童福利院,當起了老師。即使後來到部隊當文藝兵,楊湘麟最後還是決定回到福利院。
  “沒有人比我更瞭解這些孩子。”楊湘麟說,她心裡一直以來只有一個簡單的願望,那就是和這些孩子們在一起。
  找到同學了卻心愿
  孫曉紅曾在重慶育嬰院生活,直到6歲時被人領養。“我童年的記憶,幾乎全部是關於育嬰院的,寬敞的院壩,層層疊疊的房屋……至今都有印象。”後來,孫曉紅隨養父母到了雲南,但她難忘曾生活過的地方———上清寺,還有附近的特園小學。
  從十幾歲時,孫曉紅就開始尋找當年的同學。直到3年前,孫曉紅在北京工作的女兒決定幫助母親實現心愿。母女倆一個從北京出發,一個從雲南出發趕到重慶,第一站就來到上清寺,但特園小學已經沒了蹤影。後來,母女倆又找到市民政局、市檔案室,併在一位熱心民警的幫助下,找到了楊湘麟。聽說孫曉紅也是保育生,兩人抱頭痛哭,並唱起了當年每天都會唱的校歌,“天上的朝霞好像百花開放,樹上的小鳥快樂地歌唱……”
  親如手足的友誼
  裴金全經常會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資,要麼捐給“重慶保育生聯誼會”,要麼請同學們吃飯聚會。裴金全說,他有4000元的退休工資,自己用2000元足夠。
  看到父親年紀大了,裴金全的兒子裴鐘也經常來幫忙。而裴金全也樂意讓兒子幫忙,接送老人、拍攝視頻、備份資料……不僅兒子,就連孫女也成了聯誼會的“志願者”。
  王家萍大姐手巧,愛做針線活,她編織了幾十個漂亮的荷包送給同學們。而同學中的“開心果”童曉東有什麼好東西都會帶來分享,他口袋里常揣著糖果分給大家。
  重慶晨報記者 顧曉娟 實習生 傅柃暢
  新聞鏈接>
  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
  為了拯救在日寇鐵蹄下親人被害、無家可歸的受難兒童,於1938年3月10日在漢口創立。它首創了中國曆史上沒有先例的戰時教育事業。保育會理事長是宋美齡,副理事長是李德全,常務理事有鄧穎超、孟慶樹、史良、曹孟君、沈茲九、安娥、張藹真、陳紀彞、郭秀儀、唐國楨、陳逸雲、劉清揚、黃卓群等人。8年間,保育會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,先後成立了20多個分會,60多個保育院,培養、教育了近3萬名兒童,為抗戰建國做出巨大貢獻。抗戰勝利後,保育會也完成其歷史使命,於1946年9月15日宣佈結束。  (原標題:百餘保育生重聚,講述兒時的重慶情誼 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p65rpss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